新聞資訊2022/01/28
古玉市場價值的參考因素
一、歷史長短價值。
二、具有突出歷史意義的價值。
三、大小的價值。
四、工藝突出特殊的價值。
五、玉質、產地的價值。
六、宮用、官用、民用的價值。
七、傳承的價值。
八、器型造型的價值。
九、稀少的價值。
十、古玉沁色多少的價值。
十一、沁色美的價值。
十二、沁色在玉器的適當位置的價值。
高價玉的特征
一、翡翠價高。
二、籽料價高。
三、白玉。
四、黃玉。
五、青玉。
六、墨玉。
七、稀少的價高。
八、百年物件精雕都為高價玉。
九、年代久遠又稀少的玉。
十,有銘文,有出土地址玉件。
十一、有出土地址象征著歷史時代的特殊玉件。
鑒玉應知應會名詞解釋
一、山料:在山和巖石上開采的料。
二、老坑料:在玉石坑中采出的老原石料。如籽料玉、籽料翠、籽料原石。
三、籽料:從山石沖刷下后進入河床的石料,籽料帶有沖擊形成的橘皮(俄料也有)。
四、玉材:(玉石料)常分成硬玉、軟玉,或以地名分成和田玉、岫玉、獨山玉等等。
五、羊脂玉:像羊脂肪油一樣的色度、油潤感。羊脂玉從漢代就用,清乾隆用過羊脂玉,其他朝代少見。
六、翡翠:翡翠常為宮用玉料。清代定名,其料的應用上限很早,翡為黃褐色,翠為綠色。
七、淘玉、淘寶:到各地去尋找和買收都叫淘玉、淘寶。
八、撿漏:在市場和交換中遇到了很便宜的玉。
九、追寶:在拍賣行買到,或為某些某件追尋。
十、造假古玉:現代造的玉器,常用戈壁玉、俄玉、河磨玉、青海玉、東北玉造黃玉、白玉及其他玉。
十一、黃料:黃料指黃色料,但切開后不一定是黃色。
十二、黃玉:指內外色都是黃色。
十三、各種黑色玉(墨玉):河田烏黑硬度高,青海為灰黑,河田硬,青海松軟,光亮度也差,有似翠色的玉,但軟不光亮、密度低。
十四、山料造假;用機械滾磨成卵石,無棱角和橘皮紋。
十五、對雕馬蹄孔:上下對雕孔沿成喇叭孔。
十六、包漿:有過渡色的有色皮殼。
十七、溝槽:溝槽底顯平滑,兩側有左右擺刀引起的平滑又彎曲的溝幫。
十八、凸凹度;凸凹度但光滑。
十九、平面:光滑平整但有平緩凹洼。
二十、玉璧:祭天,有古代祭典的符號對,平的無符號的不對。
二十一、玉琮:是上下兩頭鉆孔,多用祭地,壁上有紋飾,劃痕不太清楚,很清楚多是偽作的。
二十二、雞骨白:是鈣化成的,平整、無凹槽,不對,直的有凹槽,不均厚。
二十三、蟬:有配蟬、有冠蟬、有含蟬,(蟬吃露水清清白白),無孔的是漢代,有孔的是明后的。
二十四、生坑:新的,沒盤過的。
二十五、熟坑:老的,盤過的。
二十六、帝王玉:漢代、漢以前的玉,巫玉。
二十七、龍:角為蘑菇形,眼為巨字形的為商代。漢龍上髻梳型,蛇畫法肚皮,胸大前挺,有上鰭,鱗為斜紋方格,嘴角超眼梢。宋增加了紋飾。元多三四爪龍。嘉靖時有正面龍,老態龍鐘、披頭散發。
二十八、漢八刀:顯剛勁有力,簡單利落的八刀左右的紋路雕成的玉件。
二十九、玉帶:清以前用玉做成的腰帶,清沒有了。
三十、帶鉤:腰帶鉤(卡子)。
三十一、玉杯:玉做的杯子,隋代前是平底。
三十二、玉卯:子剛卯,明陸子剛雕的。翁重卯黍,安南人,力大無比英勇,后人用他的玉雕件辟邪。
三十三、子剛牌:明陸子剛雕牌,常用名人詩畫,已成為一個古玉品牌。
三十四、人物:明多微笑或不笑,大笑多清代。明代多畫雕單耳,雙耳多為清代,宋代人物袖口小。
三十五、麒麟:更一種人為畫出的瑞獸。明萬歷時的麒麟頭如龍,蹄身如牛,角如鹿,尾如馬。
三十六、飛天人:側面雕,裸身的多是唐代的,正面的不是唐代的,穿滿身衣的也不是唐代的。
崇古文化玉器
由于人類對崇古有很大的樂趣和習俗,所以產生了不斷的追求和崇拜。在人類發展史中從思維到生活、工作方式上也常有以古為榮、以古為樂的做法,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直有崇古文化跟隨著我們,就是到現代社會也仍然有著崇尚古文化和崇尚古生活方式的現象。
在中國歷史中,紅山文化是華夏早期的石雕文化和玉文化,而這種紅山文化有它的特殊性和歸屬性。紅山文化在發源地消失了,可是在三星堆文化、良渚文化中卻發現了與紅山文化玉豬龍等相關的器件,這說明,一個地域文化興盛時代過去了,但是它可能傳播得更廣泛了,這是一個很值得歷史學者和考古學者、收藏家們注意的歷史現象。
如古玉和石文化與陶興起是在一個時代-新石器時代。
在夏商周時代是青銅器的興盛時代。
漢唐是青銅與玉并存的時代,宋代廣泛地出現了瓷文化,而玉文化由漢代官方走向了富豪和平民,這使玉器文化有機會傳遍華夏大地。在這樣一個玉文化興盛的時代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以崇古文化為代表的創造性的玉加工文化。如玉雕仿制青銅文化,玉雕個性所需求的特殊器件,又如玉雕青銅鼎,鼎式爐斗、劍、青銅紋飾玉壁、擺件、掛件等。有些玉件十分有代表性和時代性,哪怕是現代人用來欣賞也是十分有歷史價值和人文情感的。如大型的玉制鼎式爐、斗、罐,也有在玉壁上雕出紋飾或出輪出廓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玉壁玉牌等,這是宋人及宋代以后人們在崇古賞古、追古學用古仿古文化中產生的作品,人們為了得到和模仿古人的文化生活上的享受,將文化內容雕在玉器上,用在自己的身份和生活中是一種極好的情感和思想上的享受。所以崇古文化的玉作品、瓷作品、石作品、泥作品都是人類文化史的產物,都是歷史的依據,是人類發展過程的產物,不可放棄。這部分歷史財產是珍貴的,是歷史研究中斷代的證據,我們不能以無依據而放棄,要用發現后先保存后研究的姿態來對待。要想到這是古文化中的文物,特別是不要忽略了兩個時代交叉中的異類文物,當然也要重視我國在縣、鎮文化站多年保存的文物,這些文物到目前已很少。有些因為年代及社會等原因已消失或流到民間,所以要到民間尋找進行收存,以保存崇古文化中尚古思維作品,為華夏文明添磚加瓦。
這也是滿足今天人類崇古、尚古、追古、學古、品古、顯古、用古、習古、享古的文化生活的需求。
尚古、崇古使古歷史、古文化得到傳承,在現代文明中也會在歷史研究人員、收藏家的藏品中得到傳承。
珠寶配飾的時代劃分
一、原始時代
(一)原始時代對美的初始:人對人的長相不同,男女人高低、大小、稚幼與成熟、胖瘦、老少的視覺感受與心理分析對頭腦的條件反射有不同。
(二)人文初始中的手工制作:如柳條編織、花朵枝葉、皮毛、貝類、骨類的掛戴,是人對美的追求,對美的需要,也是記憶、記號的需要。
(三)族群首領(強者)對占有人標記的佩飾:手鐲、項圈的應用是對佩帶人歸屬哪一個族群、歸屬哪一個族群首領的標記,通過配飾可區分族群。
(四)對佩飾的手工加工及樣式種類不同的產生;如族群、占有者的貴賤分類,被占有者(如奴求、獵人、看守、女人、親密人等)的高低及優劣的分配、尊量與一般的對比,產生了高低反差。占有者成了對應有標記的主人,他們是分配師品的主人,標記好壞由掌控分配的主人任其主觀愿望在認知上的分配,配飾可看出在族群的地位、貴賤、高低。
二、手工半自動化時代
半自動化的砣輪機械的產生;磨具的產生改變了僅僅使用用古磨石、手原砂的方式。
對有光澤的綠的認識,是人類現代文明中早期認識之一,在沙俄時代已有當時世界公認的祖母綠(老綠母)。
三、工業化自動化時代
工業化自動化,在歐洲對磨具產生了更大的進步;磨具的運用使珠寶業在加工方面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這時就到了對寶石造型得要求,如多棱化、多邊體型化、鑲嵌化也得到高速發展,這是工業化的珠寶時代,這時期也產生了個性化、組合化、富貴化、族群化、地域化、國際化成套化。
四、現代
目前到了人類配飾的多元選擇時代:如翡翠時代,是中國化、華人化時代。這是因為在礦源上翡翠少于其他珠寶,在當今以稀為貴的市場將翡翠推向現代珠寶界的高端市場,加上翡翠又以綠、黃、白、紫色為主的七彩色,由于翡翠的硬度、密度的特殊性,使當今世界的珠寶市場對富有螢光的翡翠成為世界飾品的最高選擇之一。
中國在當今世界的地位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華夏文化也增添了世界人對中國佩飾的追逐和喜愛。